打呼是許多人在睡覺時會出現的現象,因為太過普遍,常被認為是正常且無害的。然而,事實上,健康的睡眠狀態應該是安靜無聲的,打呼並不是正常的表現。
打呼(又稱打鼾),當我們進入睡眠狀態時,維持呼吸道暢通的肌肉,如軟顎、懸雍垂和舌頭,會自然而然地放鬆,這種放鬆是正常的生理反應,但對於呼吸道狹窄的人,放鬆的肌肉組織會導致呼吸道更加狹隘,進而阻礙空氣的正常流動。打呼的發生與呼吸道阻力的增加有直接關係,正常情況下,呼吸道是暢通無阻的,氣流能順利進入肺部,然而,當上呼吸道變窄時,氣流通過的阻力就會增加,這會使空氣在通過這些狹窄的區域時產生亂流,從而引起周圍組織的震動。
打呼的成因非常多樣,從醫學上可以分為結構性和功能性兩大類。結構性原因包括鼻腔和喉部的解剖異常。例如:鼻中隔彎曲、鼻瘜肉或慢性鼻竇炎等問題會阻塞鼻腔,使得氣流難以通過,迫使患者用口呼吸,而口呼吸更容易引發打呼。此外,肥胖也是一個重要的結構性因素,因為肥胖者的頸部會推積過多的脂肪,這些脂肪會對上呼吸道施加壓力,導致呼吸道變得狹窄,而肥胖者打呼的風險遠高於正常體重的人。
功能性因素則涉及肌肉的鬆弛程度和呼吸道的穩定性。隨著年齡的增長,喉部肌肉會逐漸失去張力,這會增加打呼的發生率。此外,飲酒、吸煙和某些藥物(如鎮靜劑或安眠藥)會使喉嚨和舌頭的肌肉過度放鬆,進一步加劇呼吸道的塌陷風險。
睡姿也是影響打呼的重要因素。仰臥時,重力會使舌頭向後滑動,阻塞呼吸道,這增加了打呼的可能性。因此,許多專家建議側臥睡姿,因為這能幫助呼吸道通暢,減少打呼的發生,有些患者甚至會使用特製的睡眠枕頭或姿勢調整器來維持正確的睡姿。
打呼並不是睡得香甜的表現,持續且嚴重的打呼可能是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Obstructive Sleep Apnea, OSA)的早期徵兆,睡眠呼吸中止症是一種較為常見且嚴重的睡眠障礙,症狀是睡覺時呼吸道阻塞,導致呼吸中止,而每次呼吸中止會使血氧下降,進而促使大腦發出信號,迫使患者短暫醒來以重新呼吸。這種反覆的睡眠中斷會嚴重影響睡眠品質,導致白天極度嗜睡、疲倦、注意力不集中和記憶衰退等問題。更嚴重的是,睡眠呼吸中止症與多種心血管疾病有密切關聯,包括高血壓、心律不整、冠心病和中風風險的增加,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若不接受適當治療,長期下來可能面臨嚴重的健康後果。
延伸閱讀:呼吸急促未必只是焦慮,可能是心臟在求救!
當提到睡眠呼吸中止症,很多人第一個聯想到的就是大聲打呼。雖然打呼確實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典型症狀之一,但並非每個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人都會打呼,事實上,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症狀多種多樣,而且男女之間的表現可能有所不同,這讓許多人錯過了早期診斷的機會。
研究發現,女性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症狀可能與典型的打呼不同,她們往往表現出如失眠、早晨頭痛、憂鬱、焦慮及晨間疲倦等症狀。女性可能會因為症狀不典型,而被錯誤診斷為失眠或憂鬱,進而忽略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潛在危險性,而研究也證實,即使女性具有類似的睡眠呼吸問題,卻比男性更少被診斷出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另一項研究指出,即使女性患者的呼吸中止指數(AHI)較低,症狀較輕,但她們的生活品質可能受到更嚴重的影響,這說明即便是沒有打呼症狀或呼吸中止次數較少的患者,依然有可能因為睡眠中斷和缺氧而導致健康問題,這樣的診斷差異不僅延遲了治療,還可能使女性面臨更高的健康風險。
長期的打呼可能會對上呼吸道(Upper Airway, UA)中的神經系統造成的損害,近年的研究中,打呼與睡眠呼吸中止症相關的神經性發炎問題逐漸受到關注。打呼時產生的低頻震動被認為是造成上呼吸道神經性損傷的主要原因,這些震動不斷刺激上呼吸道的肌肉組織,特別是腭咽肌(Palatopharyngeus muscle),導致神經纖維的損傷和退化,然而這種持續的神經損傷會削弱呼吸道肌肉的反射擴張功能,增加呼吸道塌陷的風險,進而引發更嚴重的睡眠呼吸障礙。
當一個人在睡覺時持續打呼,氣流通過狹窄的呼吸道,會引發喉嚨和咽喉部位的組織不斷磨擦和震動,就像門在夜裡開開關關數千次一樣,最終可能導致這些組織的磨損與損傷。這種損傷的程度隨著打呼的頻率和強度而增加,最終可能影響咽喉的正常功能。以下是長期打呼所導致的黏膜傷害及其可能帶來的四大問題:
上述四種情況不僅會各自影響咽喉功能,還可能形成一種惡性循環,當咽喉受到震動損傷時,患者的咽喉敏感性增加,咳嗽反射加重,進一步刺激黏膜並導致更多的發炎反應,長期如此,咳嗽和咽喉不適的問題也會持續存在。
重度打呼可能會直接影響到頸動脈的健康,並導致內皮功能障礙,這是動脈粥狀硬化的早期徵兆。動脈粥狀硬化會導致動脈內壁形成斑塊,進而引發心血管疾病或中風。為了更深入探討打呼與頸動脈之間的關聯,研究人員使用了兔子進行實驗,模擬了打呼時的震動對頸動脈的影響,在實驗中,27隻麻醉兔子被分成兩組,一組暴露於模擬打呼的震動,另一組作為對照組,研究人員對右頸動脈(RCA)施加了6小時的震動,結果顯示,暴露於震動的右頸動脈其內皮功能明顯受到影響。
另一項研究專門探討了打呼導致的震動如何影響呼吸道細胞的發炎反應。研究使用了人體支氣管上皮細胞模擬打呼的震動,發現長時間的震動(12小時和24小時)顯著增加了白介素-8(IL-8)的釋放。
註:白介素-8是發炎細胞因子,與神經損傷和慢性發炎密切相關,這表明打呼的機械震動可能通過發炎反應,對呼吸道組織產生長期的損害。
打呼聲的頻率和能量還會導致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CCA-IMT)增加,CCA-IMT是動脈粥狀硬化的早期標誌,當動脈壁變厚時,動脈硬化的風險也會上升。研究發現,特定頻率的打呼聲(如0-20 Hz和652-1500 Hz)與頸動脈壁增厚有關,這意味著長期打呼可能會對血管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在這項研究中,研究者對30名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進行了打呼聲分析,結果顯示打呼聲的頻率特別是在652-1500 Hz範圍內的打呼聲,與頸動脈壁增厚有最強的正相關,這表示來自喉部或舌根部的打呼聲可能會對位於頸部的動脈造成直接損傷。
打呼的持續震動不僅會對上呼吸道造成損傷,還可能成為咳嗽的惡性循環因子,慢性鼻炎與鼻竇炎會加重胃食道逆流,鼻塞的患者因改用口呼吸,導致口腔和黏膜損傷,咳嗽受體及感覺神經變得異常敏感,一旦說話或鼻涕倒流便容易引起咳嗽。
胃食道逆流也會惡化慢性鼻炎及鼻竇炎,雖然胃酸未必直接逆流至鼻腔,但胃食道反射會引起鼻腔充血腫脹,增加呼吸道分泌物。這樣的惡性循環最終會導致咽喉發炎浮腫,加上睡眠期間的肌肉張力不足,呼吸道狹窄,引發睡眠呼吸中止症。打呼的震動進一步損傷上呼吸道的肌肉和黏膜,削弱正常功能,加劇咳嗽反應,形成咳嗽難以痊癒的惡性循環。
總結來說,打呼不僅僅是睡眠中的一種聲音現象,它可能對健康造成深遠的影響。長期打呼引發的震動會損傷上呼吸道的神經和組織,導致慢性發炎和其他潛在的健康問題。這種情況不僅會加重呼吸障礙,還可能進一步影響心血管健康。由於打呼與許多疾病相關聯,因此對於有打呼習慣的人,早期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也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