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睡原因揭密!4大嗜睡症狀「自我評估」、改善方法一次看!

嗜睡不只是晚上睡得太晚或休息不足的結果,長期或突如其來的白天嗜睡,很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疲倦嗜睡的原因往往與潛在的健康問題有關,這些問題可能會影響你的日常生活,像是老人嗜睡原因,或是女性在生理期嗜睡的情況,都可能因為生理狀況不同而有所差異。了解嗜睡的定義和各種可能的原因,能幫你釐清問題所在,並採取相應的改善措施。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深入解析嗜睡的原因,並為你提供「嗜睡自我評估」的技巧,幫助你辨識問題。如果你經常感到一直嗜睡或突然嗜睡,本文也會分享針對性改善方法,讓你能夠有效應對並改善嗜睡症狀,幫你找回活力!
精華大綱
- 嗜睡是什麼?白天嗜睡定義、嗜睡症狀類型全解析
1-1. 突然嗜睡?先了解「嗜睡定義」!
1-2. 你嗜睡了嗎?嗜睡常見症狀一次看!
1-3. 嗜睡不只一種!輕鬆搞懂嗜睡類型!- 睡再多仍昏昏欲睡?疲倦嗜睡、白天嗜睡原因曝!
2-1. 生理因素
2-2. 心理因素
2-3. 生活方式因素
2-4. 藥物影響
2-5. 告別愛睏人生!容易嗜睡原因、破解法大公開!- 生理期嗜睡嚴重?「不同年齡性別」嗜睡大不同!
3-1. 年齡差異
3-2. 性別差異- 白天老是打哈欠?8 題「嗜睡自評量表」一次看懂分數解讀
4-1. ESS 量表的優點
4-2. ESS 量表自我評估- 白天嗜睡怎麼改善?「5 方向調整」精神回神不卡關!
5-1. 生活方式調整
5-2. 飲食控制
5-3. 運動與身體活動
5-4. 心理與感官調整
5-5. 醫療與專業治療- 總結:長期嗜睡好困擾?醫籲:盡快接受精準治療!
嗜睡是什麼?白天嗜睡定義、嗜睡症狀類型全解析
嗜睡,是一種難以抗拒的睡意來襲,即使你已經睡得夠久,白天仍然精神不濟、昏昏欲睡。它可能是短暫疲勞的自然反應,也可能是潛藏疾病的徵兆,比如睡眠障礙、代謝問題或心理壓力等。如果你老是「醒不過來」,也許該多留意一下身體正在說什麼!
突然嗜睡?先了解「嗜睡定義」!
- 即使擁有足夠甚至過多睡眠時間(7~9 小時以上),仍經常感到極度疲倦。
- 白天無法保持清醒,容易在會議、課堂、閱讀、看電視時不自覺地進入睡眠狀態。
- 嗜睡與一般疲勞不同,即使經過充分休息或睡眠,仍難以恢復精神與清醒感。
- 通常已持續至少三個月,屬於慢性狀態。
你嗜睡了嗎?嗜睡常見症狀一次看!
- 白天強烈的睡意、容易打瞌睡
- 睡再久也覺得不夠、總是感到疲倦
- 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變差、反應遲鈍
- 長期情緒低落或焦躁會耗損身心,導致白天精神不濟,易在工作、開車或上課時打瞌睡。
嗜睡不只一種!輕鬆搞懂嗜睡類型!
- 一般嗜睡(生理性/暫時性)
- 定義:常見於日常生活中,跟壓力、熬夜、作息亂有關
- 特徵:精神不濟、想睡,但短暫休息就能改善
- 病理性嗜睡(異常或慢性型)
當嗜睡持續影響生活品質,可能與疾病有關,可以再細分為下面兩類:
- 原發性嗜睡(Primary Hypersomnia):嗜睡本身就是一種獨立的疾病,不是其他病造成的。
- 嗜睡症(Hypersomnia):即使有充足睡眠仍嗜睡
- 猝睡症(Narcolepsy):最明顯的特徵就是「白天會突然睡著,而且常常是控制不了的那種」。有些人還會突然失去力氣跌倒,叫做「猝倒」,或在剛入睡或醒來時看到奇怪的幻覺、全身動不了,也就是俗稱的「鬼壓床」。這不是單純的愛睏,而是一種需要醫師協助的神經系統問題。
- 特發性嗜睡症(Idiopathic Hypersomnia):排除睡眠不足症候群,無法解釋的每天出現無法抗拒的嗜睡感,但沒有猝倒等症狀
- 繼發性嗜睡(Secondary Hypersomnia):嗜睡是其他疾病、藥物或心理狀況引起的症狀。
- 睡眠呼吸中止症,如打呼+白天嗜睡
- 憂鬱症、焦慮症
- 甲狀腺功能異常、糖尿病等內科疾病
- 藥物副作用,像是鎮靜劑、抗組織胺等
類型 |
子分類 |
定義 |
常見原因 / 疾病 |
特徵與症狀 |
一般嗜睡 (生理性/暫時性) |
- |
日常生活中常見,通常與生活習慣有關 |
睡眠不足、作息不規律、壓力過大、輪班、時差 |
白天易打瞌睡、精神不濟,休息後可改善 |
病理性嗜睡 (慢性/異常) |
原發性嗜睡 |
嗜睡是主要疾病本身,非由其他病引起 |
- 嗜睡症(Hypersomnia) - 猝睡症(Narcolepsy) - 特發性嗜睡症 |
- 長期白天過度嗜睡 - 猝倒 - 睡眠麻痺、入睡幻覺 - 睡再久也沒精神 |
繼發性嗜睡 |
嗜睡是其他疾病或藥物導致的症狀 |
- 睡眠呼吸中止症(OSA) - 憂鬱症、焦慮症 - 甲狀腺功能低下 - 糖尿病 - 藥物副作用 |
- 睡眠品質差 - 白天精神不濟 - 常伴隨其他原發病症狀,如打呼、情緒低落等 |
☛參考資料:美國國家衛生院、克利夫蘭診所、睡眠基金會、WebMD
睡再多仍昏昏欲睡?疲倦嗜睡、白天嗜睡原因曝!
為什麼老是想睡?可能不只是你昨晚追劇太晚!嗜睡的原因可以從身體健康、心理狀態、生活習慣,甚至是你吃的藥物來找答案,每個背後都有一套「讓人秒睡」的關鍵因素!這邊我們整理出嗜睡常見原因以及建議的改善方法,幫助你恢復清醒!
生理因素
- 睡眠呼吸障礙:其中最常見的就是睡眠呼吸中止症(OSA)。這是一種在睡眠過程中會反覆出現呼吸暫停或呼吸變淺的狀況,通常是因為上呼吸道暫時性阻塞所導致。這些短暫的「斷氣」會讓大腦頻繁被迫從睡眠中喚醒,以恢復正常呼吸,即使你自己完全沒有察覺,也會讓整體睡眠品質大打折扣。長期下來,即使表面上睡了足夠的時間,身體實際上卻根本沒能真正休息,導致隔天白天出現難以抗拒的嗜睡、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變差等症狀。
更嚴重的是,OSA 不只是讓你白天打瞌睡這麼簡單,它還可能與高血壓、心律不整、心臟病、中風,甚至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有關聯,應該盡早就醫檢查。
- 甲狀腺功能異常:當甲狀腺功能低下時,新陳代謝會變得緩慢,使身體能量不足,容易感到疲倦與嗜睡。
- 貧血:因血液中紅血球或血紅素不足,氧氣無法有效輸送到全身組織,導致身體長期處於缺氧狀態,容易感到疲累與精神不振。
- 腦部疾病或損傷:包括腦炎、癲癇、巴金森氏症、頭部外傷等,這些疾病可能影響中樞神經系統,進而影響調控清醒與睡眠的機能,導致嗜睡。
- 遺傳因素:像猝睡症等神經性疾病,有研究顯示可能具有家族遺傳傾向,基因異常會影響大腦對睡眠與清醒的調控。
心理因素
- 憂鬱症與其他精神疾病:憂鬱症患者常常感到情緒低落、缺乏動力,伴隨長期疲倦感,嗜睡是常見表現之一。其他如躁鬱症、焦慮症等精神狀況,也可能間接影響睡眠品質與白天清醒程度。
- 壓力過大:長期處於高壓環境下會干擾自律神經的正常運作,導致睡眠週期紊亂,進而在白天產生過度的疲倦與嗜睡感。
生活方式因素
- 睡眠不足或作息紊亂:若因工作、學業、熬夜或娛樂等原因長期犧牲睡眠時間,容易導致睡眠不足,進而產生嗜睡。輪班工作或晚睡晚起也會擾亂生理時鐘,使身體難以維持清醒。
- 不健康的飲食習慣:長期攝取過多脂肪、糖分或缺乏必要營養素,會干擾能量的代謝平衡,使人更容易感到疲倦與嗜睡。
- 久坐或缺乏運動:長時間缺乏身體活動會降低血液循環與新陳代謝效率,導致身體無法獲得足夠能量,產生昏昏欲睡的感覺,加上長時間久坐會使腿部聚積液體,當睡覺躺下時,體內的水分回流,液體就會跑到頸部,增加氣道內的塌陷力,堵住呼吸道,加重睡眠呼吸中止症,也可能導致隔天白天出現嗜睡的症狀。
藥物影響
- 鎮靜劑、安眠藥、抗憂鬱藥等藥物:這類藥物具有抑制中樞神經的作用,會降低警覺性和清醒度,因此可能導致白天嗜睡。
- 興奮劑戒斷反應:停止使用咖啡因或其他刺激性藥物後,身體短期內可能產生適應性疲倦,進而出現嗜睡現象。
告別愛睏人生!容易嗜睡原因、破解法大公開!
類別 |
常見原因 |
改善建議 |
生理因素 |
睡眠呼吸中止症(OSA) |
就醫進行睡眠檢查(如多項睡眠生理檢查、居家睡眠檢測),使用CPAP(陽壓呼吸器)或進行生活調整(如減重、側睡) |
甲狀腺功能低下 |
檢查甲狀腺功能,若異常可由內科醫師給予甲狀腺補充藥物 |
|
貧血 |
補充鐵質、維生素 B12、葉酸,搭配均衡飲食,必要時服用鐵劑 |
|
腦部疾病(腦炎、癲癇、巴金森氏症) |
規律服藥與神經內科追蹤治療,確保大腦功能穩定 |
|
原發性嗜睡症 |
就醫確診後可依症狀使用中樞神經刺激劑,如 Modafinil 等藥物,並配合規律生活作息 |
|
心理因素 |
憂鬱症、躁鬱症、焦慮症 |
接受心理諮詢、服用抗憂鬱藥/情緒穩定劑、建立規律作息 |
長期壓力、情緒緊繃 |
適當排解壓力(冥想、運動、聊天等)、減少工作負荷、保持情緒穩定 |
|
生活方式因素 |
睡眠不足或作息紊亂 |
建立固定的睡眠時間(睡前 1 小時遠離 3C),每晚保持 7–9 小時睡眠 |
飲食不均、代謝不良 |
均衡攝取蛋白質、碳水與好脂肪,避免高糖高油炸物,補充 B 群或營養素 |
|
久坐、缺乏運動 |
每天安排適度運動(如快走、瑜珈、伸展),促進循環與精神清醒 |
|
藥物影響 |
長期使用鎮靜劑、安眠藥 |
與醫師討論調整藥量或更換不影響白天清醒的藥物 |
停用興奮劑後產生反彈疲勞 |
給身體適應期,多休息並逐步恢復健康作息與飲食 |
生理期嗜睡嚴重?「不同年齡性別」嗜睡大不同!
嗜睡可不是一視同仁的問題!不同年齡與性別出現嗜睡的原因和表現方式其實都不太一樣。從夜貓子的年輕人到長輩;從受到生理變化影響的女性,到被打呼困擾的男性,每個族群的嗜睡情況都大不相同!接下來就帶你看看,這些差異究竟藏著什麼樣的睡眠小祕密吧!
年齡差異
- 年輕族群(18 - 24 歲)
- 常見問題:
- 白天疲倦與嗜睡:年輕族群通常更多白天疲倦和嗜睡的問題,這與作息不規律、生活壓力、學業或社交活動過多有關。
- 生理時鐘紊亂:年輕人更容易成為「夜貓子」,而這可能會干擾他們的睡眠品質和白天清醒度。
- 改善建議:
- 規律作息:保持固定的睡眠時間,每晚睡 7-9 小時。
- 減少熬夜與過度使用電子產品:睡前避免使用手機或電腦等設備。
- 減壓與放鬆:積極參加體育活動,學習壓力管理技巧。
- 中年族群(30 - 60 歲)
- 常見問題:
- 工作家庭壓力:隨這個年齡層的人,往往同時承擔職場與家庭的雙重壓力。不論是面對升遷、業績、工作表現的挑戰,或是照顧子女與年邁父母的責任,都容易讓人長期處於緊繃狀態。這樣的壓力會影響睡眠,常見的情況包括難以入睡、半夜頻繁醒來,甚至睡夠了仍然覺得疲倦,導致白天精神不濟、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也容易波動。。
- 睡眠呼吸中止症:隨著年齡增長,中年人的睡眠呼吸中止症發病率也逐漸升高。睡眠呼吸中止症會導致在睡眠中反覆暫停呼吸,造成深層睡眠的中斷,進而降低睡眠品質,並導致白天嗜睡。這種情況常見於有高血壓、糖尿病、肥胖或長期飲酒的中年人群。由於夜間呼吸中斷,患者經常早晨起來後仍感覺疲倦,甚至會影響工作效率和情緒。
- 睡眠品質變差:雖不像年輕人熬夜,也未必如長者有生理退化,但許多中年人開始出現淺眠、夜醒頻繁或難以入睡的問題,與賀爾蒙變化如女性更年期、男性睪固酮下降有關。
- 不良生活習慣與慢性病干擾:中年階段是高血壓、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等慢性病的好發期,如果這些疾病控制不佳,很容易干擾夜間睡眠。此外,過量攝取咖啡因、長時間久坐、缺乏運動、晚餐吃太晚或宵夜習慣等,也會打亂身體的生理時鐘,讓睡眠品質變差,白天自然也會覺得疲倦、體力下降。
- 改善建議:
- 壓力管理:可透過冥想、瑜珈或規律運動釋放壓力,有助提升睡眠品質。
- 調整生活型態:避免宵夜與過量咖啡,固定運動時間有助改善睡眠深度。
- 注意賀爾蒙變化:女性若進入更年期階段,建議與醫師討論是否需進行荷爾蒙治療或其他輔助方式以改善睡眠困擾。男性若發現白天易睏、性慾減退、情緒低落等,也可能與荷爾蒙相關,可進一步檢查。
- 重視健康檢查:及早發現代謝與內分泌相關疾病,從源頭改善嗜睡問題。
- 留意睡眠呼吸中止症:中年族群中,特別是男性、肥胖者或患有高血壓與糖尿病者,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的高風險族群。這種症狀會讓人在夜間反覆呼吸中斷,導致整體睡眠破碎,即使睡滿也無法恢復精神。若出現打呼嚴重、早上醒來仍感疲倦、白天嗜睡或注意力不集中等情況,應儘早接受 PSG(多項睡眠生理檢查)或居家睡眠檢測,以利診斷與治療。
- 老年族群(65 歲及以上)
- 常見問題:
- 生理與神經退化: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機能與神經系統逐漸退化,深層睡眠的比例也會減少,讓睡眠變得比較淺且容易中斷。同時,生理上的「睡眠-清醒節奏」變得不穩定,導致晚上容易醒來、白天卻常感到昏昏欲睡,反應變慢,甚至影響到認知功能與記憶力。
- 睡眠呼吸中止症與失眠(雙重睡眠障礙 COMISA):老年人中常見睡眠呼吸中止症,尤其是更年期後的女性,他們的表現會是長期的失眠、睡不好或難以入睡,這是由於他們在睡眠中反覆出現自己不知道的呼吸中止,這會打斷深層睡眠,造成睡眠的「碎片化」。睡眠碎片化、夜間頻尿、慢性疼痛等問題也容易造成睡眠不斷被打斷,引起失眠或夜間多次醒來,影響整體的休息品質,造成白天恍神與精神不濟。
- 慢性病與藥物干擾:許多老年人同時罹患關節炎、心臟病、糖尿病、腦中風後遺症或慢性肺病等疾病,這些慢性病會干擾睡眠,使得晚上難以安穩入睡,白天容易疲倦。此外,像鎮靜劑、抗憂鬱藥、安眠藥等藥物,雖然可能幫助入睡,但也可能帶來白天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等副作用。
- 生活與心理因素:退休後,生活節奏減慢、活動量下降,加上可能減少社交、與人互動的機會,容易讓人感到孤單或情緒低落。這些心理與生活上的變化,都可能進一步影響睡眠品質,讓夜間睡不好、白天無精打采,影響整體生活品質與清醒狀態。
- 改善建議:
- 建立規律作息:每天固定時間起床與就寢,避免白天長時間小睡,有助維持穩定的生理時鐘。
- 增加活動量:從事適度運動如散步、伸展操等,有助改善夜間睡眠、提升白天清醒感。
- 治療慢性疾病與睡眠障礙:如果你本身有睡眠呼吸中止症、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慢性疾病,千萬不要只著重在藥物控制,睡眠健康同樣不容忽視。事實上,許多慢性病與睡眠障礙常常是互相影響、惡性循環的關係。像是睡眠呼吸中止症,不但會加重血壓控制難度,也可能讓血糖波動更難穩定,長期下來會提高心血管疾病、中風甚至認知功能退化的風險。因此,若出現夜間打呼、睡眠品質差、白天嗜睡等情況,應考慮進行 PSG(多項睡眠生理檢查)、Home Sleep Test (居家睡眠檢測)等檢查。
- 藥物管理:與醫師討論現有藥物使用情況,避免長期依賴安眠藥,必要時考慮以認知行為治療(CBT-i)改善失眠。
- 優化睡眠環境:保持臥室安靜、通風良好,降低光線與噪音干擾;睡前避免看手機、電視。
- 情緒與心理支持:透過心理諮商、家庭陪伴或社交活動,減緩孤單與抑鬱情緒,提升整體身心健康。
- 定期健康檢查:特別是針對心血管、腦神經與肺部功能的篩檢,有助早期發現問題、及時介入。
- 多面向綜合介入:從醫療、心理到生活習慣的全方位調整,能有效減少嗜睡問題、提升長者的生活品質。
性別差異
- 女性:亞洲女性因顏面骨骼較扁平、顎骨後縮,導致呼吸道狹窄與睡眠中呼吸阻力過大問題,導致夜間易出現「微喚醒」(micro-arousal)現象。「微喚醒」是因應呼吸道在睡眠中阻塞,大腦所啟動的救命機制,讓人從深層睡眠中被喚醒到淺層睡眠,以讓呼吸道略微回覆通暢不得已的方式。但這樣的代價是嚴重影響深層睡眠,並造成睡眠的「碎片化」,即使睡滿 8 小時仍感疲倦。這類患者常被誤診為慢性失眠,實際上是結構性呼吸障礙,且因缺乏典型打鼾症狀,常多年未被察覺,直到身心俱疲才尋求專業診斷。
- 改善建議:
- 調整生活作息與排解壓力:如冥想、運動等有助於減壓,並改善情緒和睡眠品質。
- 醫療介入:對於生理或心理因素引發的嗜睡,應該與醫生討論,尋求針對性的治療。
- 改善建議:
- 男性:男性相較於女性,更容易出現打鼾,也更容易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兩種狀況可能同時發生,也可能各自單獨出現,這與呼吸道構造及生活習慣有關。睡眠呼吸中止症通常是上呼吸道在睡眠中阻塞,導致空氣進不來,身體缺氧,這個疾病會使夜間頻繁的呼吸中斷與睡眠片段化,讓人即使睡了足夠的時間,也難以進入真正的深層睡眠,造成白天精神差、容易打瞌睡,影響工作表現與生活品質。
- 改善建議:
- 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目前最常見也最有效的治療方式是使用 CPAP(陽壓呼吸器),透過鼻罩在睡眠時提供穩定氣流,維持呼吸道暢通,預防呼吸暫停發生。不僅能改善打鼾與夜間頻繁醒來的情況,更能大幅提升睡眠品質,減少白天嗜睡、疲倦、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
- 改善建議:
雖然初期配戴 CPAP 可能需要一些時間適應,但多數患者在持續使用後會明顯感受到精神與生活品質的提升。然而,對於輕度或中度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或是對於無法適應陽壓呼吸器(CPAP)治療的人來說,現在有了更輕鬆的替代方案。除了減重、調整睡姿等生活型態的改善之外,止鼾牙套(MAD)也是一種能有效提升治療意願與長期配戴可能性的選擇。建議由睡眠專科醫師評估後,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 生活方式調整:減少高脂肪飲食和減肥,對於有超重問題的男性,減輕體重有助於改善嗜睡問題。
族群類別 |
常見嗜睡問題 |
改善建議 |
年輕族群 |
- 白天疲倦與嗜睡 - 生理時鐘紊亂,易成「夜貓子」 - 熬夜與過度使用電子產品影響入眠 - 學業與社交壓力導致焦慮與睡眠困擾 |
- 建立規律作息,每晚睡 7–9 小時 - 減少熬夜與睡前使用電子產品 - 學習壓力管理技巧,如冥想、深呼吸等 - 建立放鬆的睡前儀式 |
中年族群 |
- 壓力型嗜睡,即便睡眠時數足夠仍感疲倦 - 睡眠呼吸中止症機率增加,影響深層睡眠 - 睡眠品質下降:夜醒頻繁、難入睡 - 慢性病干擾睡眠 - 不良生活習慣 |
- 壓力管理:冥想、瑜珈、運動等放鬆方法 - 調整生活型態:避免宵夜、固定運動時間 - 注意賀爾蒙變化,必要時諮詢醫師 - 定期健康檢查,提早發現代謝或內分泌異常 - 高風險者應接受 PSG 或居家睡眠檢測,排除睡眠呼吸中止症 |
老年族群 |
- 生理機能退化、深層睡眠減少 - 慢性疾病影響睡眠(如糖尿病、心臟病) - 睡眠呼吸中止症導致睡眠中斷 - 夜間頻尿、疼痛引發失眠 - 鎮靜藥、安眠藥副作用 - 生活單調、活動減少、社交孤立 - 腦部認知退化影響清醒度 |
- 建立規律作息、避免日間長時間小睡 - 增加活動量,如散步或伸展操 - 治療慢性病與睡眠障礙,必要時進行 PSG / Home Sleep Test - 與醫師討論藥物調整,避免過度依賴安眠藥 - 優化睡眠環境,避免光線與噪音干擾 - 提供心理支持、參與社交活動 - 定期健康檢查,早期發現神經與心肺問題 - 綜合調整醫療、心理與生活習慣 |
女性 |
- 睡滿8小時仍感疲倦、無力 - 深層睡眠被「微喚醒」打斷 - 容易被誤診為慢性失眠 |
- 應接受睡眠專科評估,排除結構性呼吸障礙(如睡眠呼吸中止症) - 可考慮進行睡眠檢測(多項生理監測) - 若有呼吸道狹窄情況,視情況進行醫療介入 - 調整睡姿或使用專業枕頭也可能有幫助 |
男性 |
- 容易打鼾或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影響睡眠品質 - 白天嗜睡但較少伴隨情緒或注意力問題 |
- 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如使用 CPAP) - 改變生活習慣,減重與改善飲食(尤其是高脂飲食) |
白天老是打哈欠?8 題「嗜睡自評量表」一次看懂分數解讀
Epworth Sleepiness Scale(ESS)嗜睡量表是一種簡單、有效的自我評估工具,用於測量 白天嗜睡的程度。它由澳洲醫師 John Murray Johns 設計,廣泛應用於臨床上初步篩檢嗜睡症如睡眠呼吸中止症、猝睡症等睡眠障礙。
➤ESS 嗜睡量表測驗傳送門:ESS 測驗
ESS 量表的優點
- 簡單易用:只需數分鐘即可完成,方便自我評估。
- 廣泛應用:臨床上常用於初步判斷嗜睡問題,特別是睡眠醫學科。
- 幫助早期發現:可用於判斷是否有需要進一步做「睡眠檢查」如多項睡眠生理檢查(PSG)、白天多次入睡檢查(MSLT)、Home Sleep Test (居家睡眠檢測)等。
- 作為追蹤指標:可重複施測,追蹤治療後嗜睡改善情況。
ESS 量表自我評估
受測者根據自己在以下 8 種日常生活情境中「打瞌睡或入睡的機會」進行評分。分數越高,代表白天嗜睡情況越嚴重。每題請根據打瞌睡或入睡的機會進行評分:
- 0 分:從不會打瞌睡
- 1 分:很少有可能打瞌睡
- 2 分:有時可能會打瞌睡(約一半的機會)
- 3 分:幾乎都會打瞌睡
題號
情境描述
1
坐著閱讀書報時
2
觀看電視時
3
在公共場合安靜坐著(如看電影、開會、上課)
4
坐車超過一小時(不包含自己開車)
5
午餐後若環境許可就會睡午覺
6
坐著與人交談時
7
沒有喝酒的情況下,午餐後安靜坐著時
8
開車途中遇到交通問題而停頓幾分鐘時
總分 = 所有題目分數加總(0–24 分)
總分範圍 |
解釋 |
建議 |
0–10 分 |
正常範圍 |
白天嗜睡程度屬於正常,不需特別處理。 |
11–12 分 |
輕度嗜睡 |
可觀察是否為暫時性問題,建議改善作息與睡眠品質。 |
13–17 分 |
中度嗜睡 |
可能有睡眠障礙,建議就醫進行專業評估。 |
18–24 分 |
重度嗜睡(高風險) |
建議儘速就醫,排除嗜睡症、睡眠呼吸中止症等重大疾病。 |
☛參考資料:臺北榮總睡眠醫學中心、克利夫蘭診所
白天嗜睡怎麼改善?「5 方向調整」精神回神不卡關!
改善嗜睡的方式可以從生活習慣、飲食、運動、心理調整到醫療介入多方面著手。以下為你系統化整理各項方法與建議:
生活方式調整
- 建立規律作息:每天固定時間就寢與起床,避免熬夜與輪班工作,有助於穩定生理時鐘。
- 充足接觸陽光:白天多曬太陽,特別是早上,有助於抑制褪黑激素,提升白天清醒度。
- 限制午睡時間:若需要小睡,控制在 20~30 分鐘內,避免進入深層睡眠造成睡醒後更疲倦。
- 改善睡眠環境:保持臥室安靜、黑暗、通風良好,降低噪音與光線干擾,提升睡眠品質。
- 睡前放鬆儀式:睡前一小時內避免滑手機或看螢幕,可改做深呼吸、泡腳、閱讀等幫助入眠的活動。
飲食控制
- 保持飲食均衡:減少高糖、高澱粉、高油脂食物,多攝取蔬菜、水果、全穀類與優質蛋白,有助於穩定血糖與能量。
- 適量攝取咖啡因:午後適當喝咖啡或茶可提神,但避免晚上攝取以免影響入睡。
- 補充水分充足:多喝水避免脫水,保持新陳代謝與腦部清醒,減少無力與疲倦感。
- 避免酒精與刺激性飲品:酒精雖會讓人昏沉,但會破壞深層睡眠結構,隔天更易嗜睡。
運動與身體活動
- 規律運動習慣:每週進行至少 150 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游泳、慢跑),能促進血液循環與夜間深層睡眠。
- 定期身體伸展或活動:長時間坐著工作者建議每 1 小時起來走動或伸展,減少血液循環不良導致的疲倦感。
- 小憩恢復體力:在下午安排短暫午休,可提升專注力與效率。
心理與感官調整
- 紓解壓力:長期壓力會影響睡眠與白天清醒度,建議透過冥想、日記、運動等方式釋放情緒。
- 心理治療支持:若嗜睡與焦慮或憂鬱等心理因素相關,可透過諮詢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進行治療。
- 轉換注意力:當工作單調或感到昏沉時,暫停手邊工作,換個環境或做短暫聊天有助清醒。
使用芳香療法或音樂:像薄荷、檸檬精油或輕快音樂能幫助提神與穩定情緒。 - 按摩穴位:按壓太陽穴、眉心、頭頂等區域,促進血流與清醒感。
醫療與專業治療
- 接受專業評估:若嗜睡持續數週以上、影響工作生活,建議至睡眠門診進行 PSG(多項睡眠檢查)、Home Sleep Test (居家睡眠檢測)或 MSLT(白天多次入睡檢查)測試。
- 針對潛在疾病治療:例如睡眠呼吸中止症、嗜睡症、甲狀腺低下、貧血、抑鬱症等,需由醫師診斷並治療。
- 使用藥物輔助:經醫師評估後,可使用中樞神經興奮劑、抗憂鬱劑等藥物緩解症狀。
- 進行長期心理治療:若嗜睡與心理創傷或情緒障礙有關,長期心理分析或認知行為治療可幫助改善根本原因。
延伸閱讀:睡眠呼吸中止症與疲勞駕駛:比酒駕更致命的隱形殺手
相關影片:科學證據揭露:死亡車禍第一名的真相
總結:長期嗜睡好困擾?醫籲:盡快接受精準治療!
嗜睡看起來好像只是「一直想睡覺」,但其實可能藏著不少健康警訊。作息不規律、壓力過大、憂鬱症、睡眠呼吸中止症等問題,都可能是你白天老是想睡、突然嗜睡或容易犯睏的真正原因。千萬別以為只是累,搞不好身體早就在提醒你要多留意!
其中最常被忽略、但影響深遠的就是——睡眠呼吸中止症。這種狀況會讓人在睡覺時一再出現呼吸暫停或變淺的情形,導致血氧濃度下降、睡眠被打斷,看起來好像睡了一整晚,其實根本沒進入深層睡眠。結果就是:白天精神差、專注力掉、記憶力變差,久而久之還會增加高血壓、心臟病、中風等風險!
如果你長期出現疲倦嗜睡的原因不明、白天昏昏欲睡,甚至在搜尋「生理期嗜睡 Dcard」或「老人嗜睡原因」時感同身受,這正是尋求協助的時機!建議你可至神經內科或睡眠專科門診就醫。透過嗜睡症檢測量表(ESS)、多項睡眠生理檢查(PSG)、Home Sleep Test (居家睡眠檢測)、白天多次入睡檢查(MSLT)等工具,醫師能協助釐清嗜睡的真正原因,並依個人情況制定改善方案。
治療嗜睡專業推薦:丰采美學牙醫診所
若你希望接受更精準、全面的嗜睡評估與治療,推薦你丰采美學牙醫診所!這間診所專注於處理睡眠呼吸中止症、嗜睡症、失眠與其他睡眠障礙,擁有專業的醫療團隊與先進設備,提供從診斷到治療的一站式照護。
不管你是日夜顛倒的夜貓學生、忙到沒時間喘口氣的上班族,還是為家中長輩的嗜睡情況感到擔憂,丰采美學牙醫診所就像你身邊的「睡眠偵探」,專業又貼心,幫你一一找出嗜睡背後的真相,讓你重拾清醒腦袋和滿滿元氣!
▋診所推薦 ❘ 丰采美學牙醫診所
-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二段 18 號 1 樓
- 電話:02 2397 2099
- 線上諮詢:Dr. BreathE 原氣醫生線上諮詢
Author
